本文来源于
国学培训
司马迁根据《国语》范本,重塑了范蠡的形象,给功成身遂的范蠡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看破人性
司马迁笔下的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写了一封信告诫大夫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一段话不仅表现出范蠡有一双慧眼,能看出越王勾践的为人可以共患难,但不可以共享乐。它更加说明范蠡是个敢进勇退的大丈夫。事实证明,范蠡功成身退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范蠡走后不久,越王就摄于文种在国人面前的威严将文种刺死了。恐怕此时,文种才想明白可以立功但不可以鞠躬的道理。
2、看破钱财和名利
古语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这句话恐怕很多人都会说,但很少人能做到。范蠡就做到了这一点。
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到了奇国,他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经过一段时间苦身戮力的耕作,就置下了千万家产。齐国人听说他是个大贤人,就想立他为宰相。他却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他就立刻辞去相位,散尽了他的钱财,移居到了定陶。如果他不认为钱财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又怎么会走得那么洒脱呢?
3、看破生死
范蠡从齐国再次移居到定陶时,又一次更换了姓名,叫陶朱公。他在定陶县没有多长时间又积攒了很多财富,他在定陶经常周济贫苦百姓。范蠡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爱财吝啬,二儿子放荡不羁经常惹祸,三儿子出手大方却很贪玩。有一次他的二儿子不小心烦了杀人罪,按当地律法要受死刑。范蠡认为:“杀人而死,职也。”一般人听说儿子犯杀人罪都会痛心疾首,想方设法营救,而他却说他的儿子该死。可见,生死问题已经不能够影响到他。
他的二儿子犯了杀人罪,需要千金解救时,他说小儿子去救能把儿子救出来,大儿子去救一定救不出来。因为小儿子从小就出手大方,花钱没概念。而大儿子喜欢斤斤计较,比较爱财。他明知道大儿子去了,二儿子就回不来,最后还是让大儿子去了。果然,大儿子带着小儿子的棺材回来了。这个时候,家人都痛哭流涕,而只有陶朱公一个人笑,还说:“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他的亲生儿子死了,居然还能笑出来,而且是在意料之内。如果陶朱公没有看破生死,又怎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更多国学培训资讯请登入弘毅国学官方网站:http://www.hygx.cn/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21-993
推荐阅读
书法培训
国画培训
古琴培训
古筝培训
国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