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古琴的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学习古琴过程中,它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故文人修养中的“琴、棋、书、画”四艺,列其为首。从古至今,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他们通过
学习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古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用
学习古琴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琴者“禁”也,禁淫禁邪禁贪,弹琴者首先应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而且这种道德操守的要求也要随身而行,以至“士无故不撤琴瑟”。因此,琴人在社会上是很受人们敬重的。接下来,我们就几个典型事例具体分析一下古琴对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生的影响。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有提到古琴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古琴的出现展现了一派欢愉的景象,可见当时古琴在对人们已经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使人们精神愉悦,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子期伯牙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知音一词也被当代社会广泛使用。子期伯牙以琴为友,利用古琴沟通思想感情,一见如故,从此忘情山水,以一琴纵横山川河岳,快活逍遥。魏晋时期,古琴艺术得到发展,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嵇康是把古琴与养生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代表人物。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到:"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他认为修身养性首先在心理上要健康,要知道形体依赖精神而形成,精神凭借形体而存在,所以必须陶冶性情以保养自己的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形体,爱憎忧喜等情感不留于心中,淡泊宁静,做到没有过分的情欲,从而使心气平和。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而古琴的特点恰好符合这一特性,故而古琴成为了嵇康一生的“挚友”。嵇康极擅长抚琴。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高度的休息。相传,后世历代帝工所渴求的《广陵散》就是他的作品。古琴音色优美,韵致幽远而活泼,富于转折变化之妙。在风景幽雅的竹林下,远离世俗的喧嚣,抚一阕《流水》.与潺潺溪涧相和,不仅陶冶了性情,而且又排除了一切烦恼。呼吸着清新空气,沉醉于音韵之中的抚琴者,可以很长久地处于入静状态,并在此状况下,使身体各部的机能得到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也可说是音乐气功了。除了静心之外,古琴还成为了嵇康吐露心中不满的工具,如《酒狂》一曲,这样可以消减心中耿耿于怀的垒块,减少郁勃,有益健康。唐代薛易简所著《琴谱》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此处所说,概括起来都可以说古琴对人精神上的影响。即使是说可以格鬼神,我认为也是格去心中的鬼神,使人光明正大的为人处事。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古琴与古人修身养性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娱乐化,各种思潮纷至沓来。诚然,今天的修身养性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标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要求也进步了。今天,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内容来修身养性呢?我认为,古人所提倡的忠孝誠信仍可提倡。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等仍是今人的美德;诚实守信也是现在为人立世的根本。这些不也正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吗?而古琴中表现这些思想要求的琴曲是很多的。还有一些琴曲表现了古代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这和现在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也是一致的。琴可以致中和,达到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因此,通过
学习古琴、弹奏古琴仍然是今天的人们修身养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更多有关 学习古琴的相关资讯请关注弘毅国学官方网站:www.hygx.cn,或致电我们的全国统一咨询电话4000-021-993,这里会有专门的老师为您进行指导,帮助您解除心中的困扰。
推荐阅读
书法培训│
国画培训│
古琴培训│
古筝培训│
弘毅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