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乐创作和民乐事业发展前景的话题社会上讨论很久了,得出的结论似乎比较统一:即缺乏新作品和上层不关注云云,这么些年了,结果均是讨论后便不了了之,新作品照样无人去写,上层也没什么新举措,省内每两年举办和或各地每年举行的民乐大活动举也只能说是有关学会、协会拿政府的钱去写政绩的例行公事,这类大活动出面的是千篇一律的某些头面机构和人物;邀请演出的也就是这么千篇一律的那些腕儿;大家听到的更是千篇一律的那些曲儿,演过就演过了,尽管媒体事后会鼓噪一番,但丝毫没有改变民族音乐停滞的现状,明年只会是“涛声依旧”,现在还有些痴迷者在杞人自忧作些点评,等这些老者若干年作古后,恐怕民乐演出花钱去请都难觅观众也,这是可以预见的悲哀。
五月份以来,南京的演出渐趋热火,最近去观看了紫金合唱节演出和指挥家们的讲座,也欣赏了省管乐协会组织的几场管乐专场演出,尽管参演的包括国外参加的大部分是业余团队,但论其水平、观其曲目、听其反映确实非同一般,大家常说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这些展演中充分得到了体现,在这些管乐和合唱的演出中,国产的曲目只占全部曲目的三分之一弱,大部分是世界经典名曲,也就是说用全世界的艺术营养浇灌的管乐和合唱事业绽放了鲜艳的花朵,现场观众爆满、热情高昂。反观5月3日省民乐专场由连云港女子民族乐团和南京民族乐团两支省市顶级民乐团的演出现场却观众廖廖,相比之下,反差巨大,令人愁怅!民乐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品种,不可能有世界的支持,那就更需要自强自力,奋发努力,要打破以往数十载的保守模式,成倍地加大投入,鼓励创作,扶持业余,促进专业,现在已到了下大力气,办好大事,彻底改变局面的时候了。
江苏、南京是民乐之乡,二胡之乡,民乐人才济济,经济实力雄厚,除省市专业乐团外非职业民乐团队也不下几十支,就这么一个大省大市却做不出一番民乐大事业来,二胡之乡从未在金钟奖二胡比赛中获过金牌,专业集团包括众多艺术院校在内那么多专家学者这么些年不曾创作过让群众认可,能拿得出打得响的民乐佳作。
东海边缘城市连云港,小都市却有大作为,人才有限却组织得井井有条,该市有二胡学会、民乐协会,还定期出版“连云港民乐报”,成立名扬中外的女子民族乐团,美容医生谢大明还到南京来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据悉今年中秋连云港民乐还将再次登陆南京。相比之下江苏、南京老大哥应该十分汗颜。
民乐改革不能再继续玩文字游戏,必需淌入深水区,在思想和体制上进行变革,完成了体制改革的集团和团队应该按照企业化操作,让其走向市场自谋生计和维持发展,不能口头上讲改制,事实上不“断奶”,在改革浪潮中搞双轨制。同时要大力鼓励创作,重奖佳品,端掉打着改制旗号的大锅饭,把资金用到刀口上,这也许很痛苦,但这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