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葫芦丝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份构成 。
葫芦起漏斗作用。气流通过葫芦的传送到主管和附管。主管是主要的发音管,主管上开有起七个按音孔,一个出音孔,两个穿绳孔。附管分高音附管和低音附管,均持续发一个音,普通的葫芦丝只有一根附管会 响,另一根只作装饰。附管塞,需要附管时打开,不需要时关闭,附管和主管有机的配合可使音乐丰富多彩,更具活力。捆线主要是把主管和附管捆在一起,增强乐器构造上的稳定。主管尾塞,起到的作用是使低音区的发音圆润,注意不要往里推。
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八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柔美迷人,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的喜爱。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