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
书法培训
如果说,竹木简是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化(书法)现象,那么书法之于绢帛,则是天经地义的密切关系。早期书家的名迹,多有在布帛上挥就的,我不禁想起了王献之为少年书精白纱械,“两袖及漂略周”,少年才得一袖的故事。写书法甚至可以写到衣服袖子上,可见当时书用衣吊的观念是十分正常的。直到明清,虽然纸在翰墨场合上已风行上千年,但在董其昌、张瑞图直到陈洪缓的笔下,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绢帛上的精品?
绢帛书与竹木简书、纸幅书一样,都是墨迹书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但在纸书尚未流行时,庶民们用竹木这样廉价的书写材料.而锦衣绣饰、华筵高座的贵族们则有条件采用布帛作书,布帛的昂贵价值又为贵族书法平添一段豪华之气。这种格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的。
绢帛材料本身具有一种肌理效果,它的经纬交织大都呈现出一种较为粗糙的纹理,虽然它比麻布要光洁得多,但与纸的性能相比,还是显得纵横清晰,这为墨一一特别是大块墨的挥洒带来一种或明或暗的组织效果。此外,纹路的疏也会使线条涩迟淹留,造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考虑到古代绢与吊的质地不尽相同,又考虑到绢本身还有生熟之分,则其间的变化幅度恐亦不逊于宣纸。古人有云“衣画而裳绣”,是指绢帛画从服装的装饰上演化而来,但在上古时期,织物都是粗纤维编成,大率是麻类,其粗糙自不待言,至殷商虽有蚕丝所织,但也是用生硬的未经练过的野蚕丝为原料,与后世的绢物挺滑也大相径庭。由是,我们不妨可以指绢帛书画本身即有自己的材料发展史,它的从粗到细、从麻到丝,不但决定了它本身的演变,也决定了书法在此中的发展风貌:象明清诸公写的大作就不太可能用粗麻为之。偶然间的个人心血来潮是一回事,时尚所规定的又是一回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粗麻时代,象董其昌这样婉媚秀逸的风格是无所用其极的,但在丝织品上,它却有极好的线条效果。
《古今事物考》引魏张揖云:“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则知绢帛书与竹木简书不同,它只有质料肌理上的特长,但没有书写格式上的规定,这使它几乎有点与纸幅书不分彼此了。
更多书法培训资讯请登入弘毅国学官方网站:http://www.hygx.cn/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21-993
推荐阅读
书法培训
国画培训
古琴培训
古筝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