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
书法培训
从石刻到手书,是书法材料史上的一个大转拆。两次性的创作过程变成了一次性的过程,作为创作主体的书法家对创作过程的控制力被大大强化,它意味着书法的自觉意识的大幅度增长,同时也意味着传达书法艺术信息的渠道被大大简化和效率化。
手书的第一种物质形态是竹木简,在蔡伦造纸(仰或是更早的造纸记载)出现以前,人们对纸帛的难觅,是抱着一种非常极端的态度。但竹木之为简并构成一种事实上的书写材料,却是地道的庶民化的文化现象。完全可以想象,在缘木为屋、出没丛林的早期部落人民乃至先秦两汉的边睡地区,竹木是最廉价、级普遍的生活材料,俯拾皆是,取之不尽。而工序复杂制作要求极高的造纸业却是一门“尖端”技术。此外,竹木形窄而薄,便于排列串连,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复杂细密,记事日繁,也使得竹木的被用作书写材料更有必要。比起重鼎大器来,一捆排接有序、舒卷自如的木片不但其有更多的信息记载容量,且也易于携带。至于绳捆索扎,在卷头尾处可以打结并用封泥封口,达到密封无法随便拆看的目的,更是为金石材料所望尘莫及。
这种种用途的规定,使竹木简的书法形式也有了迥异于一般的特殊面貌。具体而言,是竹木片的狭长惯例使它的书写行例必须保持稳定而不能悠意歪斜.这与秦汉时代隶书的横结构恰成一种有趣的对比:每片竹木简几乎是相同格式。一行撑足,而字距拉开以使横满纵疏的对比关系更其明确。
这是一种非常疏朗有序的关系。在它前的书法发展中,我们只看到金文的横竖成列是具有同等有序意识的。但金文也好,后它的唐楷也好,其横竖行列之间并没有一种惨淡经营的刻意处理,排得整齐是一般技术要求而不是特定的章法审美要求。相形之下竹木简的独特章法——它的材料形式和它的书体之间,构成一种非常难得但又非常可贵的映照。
从肌理上看,竹木简材料固有的纹路:木纹与竹茎,也使书法出现了一种生涩丰富的线条效果。其纹界对墨水的渗化力以及对笔毫的滞留力,使线条不致沦陷于滑腻、轻桃之.}不但一些精彩之作是如此,即使是一些戍边兵卒或行医郎中,未必有多少书法意识,其挥洒线条也概不出此。
更多书法培训资讯请登入弘毅国学官方网站:http://www.hygx.cn/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21-993
推荐阅读
书法培训
国画培训
古琴培训
古筝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