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
书法培训
在金属上刻、铸文字,其历史更早于石碑,早期的金文世界给我们留下了神秘无比的气氛。似乎是祭祀?奉祖?反正是庄严肃穆之极,看到陕西博物馆陈列的那些钟鼎大器,设想着在上古时期部落先民们齐齐地跪在土台前,鼎彝之间烟雾缭绕,涛祝着能多耕多猎、风.调雨顺;我不禁想起了另外一幕:tit京天坛那神秘的大圆顶之下,万人之尊的皇帝天子也行三跪九叩大礼,轻声祷告上苍能保佑国泰民安,社程康宁,而自己也能安然高坐龙庭、静等四方来朝......
几千年前与几千年后是同一幕情景。这是历史的规定又是历史的启示,接下来的问题是:金文是无所不在的。上古的祭器上有,近世的御玺大宝上也有,在政治家看来,这是一种权力象征,其间充足了血腥的内斗和杀伐。在书法家看来,这是一种艺术观的物化形态:金文的特殊结构、特殊线条之间似乎向后代的书法迷们预示出一些什么。
很少能看出金文的线条是锋利斩截的。当我们把金文从一般的狭义所指:钟鼎文扩大到金上之文一一广义的包括青铜器铭文、铜镜铭文、铜印文以及古钱币文、古兵器文时,我们看到了铸与刻的不同制作过程带来不同的线条、结构效果。甲骨文在材料上也是独特的,但我没有单列,因为它在书法史上范围太小。但与甲骨文由于骨质坚硬又是用金属刻契,因此其线条不得不偏于尖利一路相比,金文却要丰富得多。
翻铸的铭文由于先用模子浇出器型,模子上可能棱角分明的线条转折在重新凝结起来的铜器上却必然圆润起来,此外,在两线纵横交叉时,由于翻铸的工序所致,交接部也必然扩大,导致线条束密集穿插部的线形粗壮,而线条头部不交叉处的线形细尖,这是青铜器铭文的一般线条规律,它导致了独特的金文书法风格的形成。
印章文字风格亦不出乎此,例外的是将军印,这是一类为战场急需而临时嘱刻工急就凿成的特殊印章,因为不是铸而是刻,工序简单了,且用更硬的刀在铜印上直接冲切,其线条之锋利苍茫感自然更会加强,体现出与铸印、铸的铭文相异的格调来。此外,另一个现象则是:铜器的质地韧劲、也不同于石质的脆硬.使金文拓本的风貌又大异于石刻拓本的风貌。
更多书法培训资讯请登入弘毅国学官方网站:http://www.hygx.cn/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21-993
推荐阅读
书法培训
国画培训
古琴培训
古筝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