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是书者的技法、人文修养、情感、秉性等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其思想、意趣、学养等方面的彰显,是生命和人格的表白。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赋予追求她的人虚静、笃恭、健康和愉悦。一个人格鄙俗、精神境界平庸而又了无思想的人断不会创作出传世之作的,当然也很难得到书法的三味。
书法的历史是一首高山流水,带着沁人心脾的淡淡墨香源远流长。汉代的浑重平实,魏晋的神笔妙韵,唐朝的正大气象,宋人的直诉胸臆,元明的萧散肃穆,明清的返璞归真,直至当代形式至上的对书法纯艺术的追求,穿燕飞梭般交织成艺术长河上一枝瑰丽的奇葩。透过那干净高贵的墨色,我们好像看到了千百年前众多圣贤潇洒的低吟浅唱;看到了他们伴着那悠闲的曲水流觞,挥毫泼墨;好像听到了他们高朋满座,谈古论今。只需一盅清水,一池淡墨,一枝毛笔,就谱写出了那么轰轰烈烈的历史篇章。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章法是切入点,结构是突破口、线条是落脚点,而笔法正是保证这些因素存在的保证;有的恣肆劲健,波涛汹涌;有的饱蘸激情,浪花四溅;有的气韵通达,别有真趣;有的清新俊逸,淡雅朴实,风格上的不同皆因创作者不同。阅历的丰富与否、涵养的高低、功底的深浅以及对书写技法掌握和理解的深浅等诸多要素都将决定创作者的水平和灵感,决定着作品的意蕴和趣味。
书法的学习与创作,痛苦并快乐着,正所谓“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并非有了好墨、好笔、好纸就能创作,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条件又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一位富有创作经验的书家来说,创作一幅书法作品,看似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其实,这需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否则即便是一位大学问家,如不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一样不能写出撼人的书法作品来。古人云,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或者说,“得鸟者,罗之一目;罗之一目,不可得鸟也”,也是这个道理。
我爱上书法,源于工作,在和笔墨纸砚接触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和书法结缘已近三十年。起初,不过是些在部队做文书工作,当时也没有电脑,经常要写一些报告,出一些板报,制作一些图书档案标签,渐渐对书法有了一点兴趣。有幸于1992年受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的启蒙,渐入书道,沉湎其中,之后相继又拜访了赵绪成、言恭达、李铎、尉天池等诸位书法家,书法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虽没有什么高深的造诣和惊人的成就,但至于今,三天不读书临池,生活便淡而无味了。历经多年的学习实践,我对书法有一些切身体验。书法充实了我的生活。工作的忙碌和应酬的繁冗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在这世俗的喧嚣中,找一片清静而搞点自己喜欢的书法,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或一个清静的星期天,或夜阑人寂之后,一人缓缓地临案磨墨执笔,面对一张纯净的宣纸,追魏晋,摹秦汉,历览前贤兴废事,感悟求学成败间。即兴挥毫,临摹学习,借笔抒怀,怡然自得。我是个兴趣爱好很广的人,打牌、下棋、喝酒及各种应酬,但只有书法给我带来心灵深处的充实和愉悦,一幅作品带给我的快感是那么持久,越看越有味,像对自己的孩子…..沉湎其中,生活快乐而殷实。
书法可以修心养性。经常地沉溺于繁杂的工作和生活,身居市井芸芸众生之中,身心的浮躁成了社会的一种流疾。而当我一走进自己的书斋,手握如椽的巨笔,或追思怀古,或借古论今,或借笔书怀,一种惬意、悠远的感觉便跃然纸上。特别是兴致很浓时,思绪如淙淙清泉、如大漠落日、如夜雨入怀、如放歌草原,让人物我两忘、乐从中来。什么人世间的争长论短、工于心计的无谓竞争、生活的烦恼便烟消云散。一种自我的满足、幸福感便充盈了自己的大脑,使我的心情静如止水,平和而自然。一种淡于名利、逍遥于世事之外心态便油然而生。
这淡淡的墨香中,深藏着大海,深藏着日月天地,深藏着那么多的人生真谛。父母应在孩子的教育中关注对孩子
书法培训 ,书法丰富孩子的人生,增长其学识,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