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美学兴起于 元、明、清,是经历过了社会变革,一个由零碎、片面逐渐到全面系统,由表面现象的归纳到艺术美本质的探讨发展而来,由孤立的阐述到辩证的研究这样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考察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前面已路述过篆刻艺术的兴盛,是山众多篆刻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篆刻印章由实用转向艺术,是由干内容的广泛,以及使用范围的开拓,与诗、书、画相结合的结果.世间一切事物的创造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人的因素是某一事物发展与否的决定因素。我们从历来的篆刻家来考察,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出身于文人学士阶层,或是出身于一般市民和劳动阶层,经过了
书法培训但经过不断的努力,后来也成为具有高深学养的人。
2、篆刻材料的改进
周、秦、两汉,印材多用铜,精者用玉,或金或银,其质均较坚硬。宋、元多有用牙、角、木等,其性较韧,治印多为文人篆印,工匠成之。至元末王冕始采用“花蕊石’治印,明初刘绩所撰《霏雪录》,扣称:“初无人以花蕊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山农用汉制刻图书印,甚古。江右熊中筒所蓄颇多,然文皆陋俗,见山农印大叹服,且日:天马一出,万马皆暗,于是尽弃所有。”山农,即王冕,花药石,即当时花蕊石的称谓。其质较松脆,易于镌刻,开文人自篆自刻之门。可惜王冕身居偏僻的诸暨九里山中,以石治印的经验,未能普及开来。
3、印谱的幕集与流传
由于宋代金石学的发展,在考占类的著作中,逐渐派生出专收古印的专著—《集古印谱》来。宋人杨克一的《集古印格》,王依、颜叔夏,姜白石等(见徐土达《印法参同·参互类》中所述)都曾有集古印谱,可惜大多失传。元赵孟頫有感于当时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