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在长沙左公山15号战国中期楚墓中已有出土保存完好的
毛笔。以木作杆,用竹管将毛套在木杆上,这是原始的毛笔。传说秦朝大将蒙恬发明的羊毫毛笔,是先将羊毛困成笔头,塞入笔杆孔内。不过虽然如此,最近研究结果发现在殷商时期最为占卜用的龟甲上,除了用刀刻的甲骨文外,还有用朱墨和毛笔书写的。由此可知,毛笔早在商朝就出现了。但蒙恬毛笔的改进对于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义,与大篆不同,小篆线条婉转曲折,非硬物所能为,故应当是用毛笔书写的。后世制笔业奉蒙恬为始祖。先秦时,毛笔有多种名称,如“聿”、“不律”、“弗”等,后统称为“笔”。
《西京杂纪》中纪述汉朝天子御用的毛笔镶嵌宝石,用秋兔之毫制成9宋赵彦卫著《云麓漫钞》)。
唐代著名的
毛笔有诸葛笔。宋代有成安道笔、程奕笔、屠希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