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书法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但在汉末,行书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可以说影响最大的一宗。那么该如何欣赏行书呢?
首先,要了解行书的用笔特点,从而欣赏其用笔。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但又不同于楷书也不同于草书,写法比较放纵流动。在行书的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也是行书极具魅力和艺术性的一个地方。
其次,要看字体间架结构。虽然行书看上去不然楷书那般方正,但仍具有严谨的字体间架结构。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写不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字意,从而影响到书法的审美价值。
除去字的笔画、结构这种基本性的东西,书法中是否有文学的内涵则是影响书法作品水平和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书法作品不但每个字都体现着该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比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体的美,而且还反映着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内涵在书法作品中。由于写字人的文学水平不一样,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现出的内涵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读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思想以驰骋的余地,让人欣赏书法就像是在欣赏诗词,因为书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写照。
我国的
书法艺术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对于行书书法作品的欣赏还是有章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