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字元常,豫州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傅,逝世后谥曰成侯。
钟繇在
书法上颇有造诣,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在中国
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