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两汉是多种书体发展、衍化的繁盛期,许多书体在此完成了蜕变或渐趋成熟,那么三国两晋时期则可以视为
书法史上书体演变的归结期。
三国是字体完全成熟的重要时期,历经了5种字体的演变,尽管还保留着大量衍化尾声的痕迹,不同书体的意味在无意间依旧自然地交叉,但书法总体面貌已趋于明朗、纯化。此期的书法已成为重要的艺术欣赏对象而存在于社会,顺应这样的变化,书法的独立性和艺术因素及技法的系统性被书家提升到关注和追求的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书法的理论框架也在书家的总结中得以构建,这是促进书法作为独立艺术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国书法以魏、吴两国为重要代表,钟繇乃魏国之名家,吴国则以皇象最著名。三国书法亦可分为书迹和石刻两大类。
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他实际上是楷书定型的奠基者,被称为“正书之祖”。钟繇是我国书法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和有资格代表一个时代书法成就的大书法家,他与“书圣”王羲之被世人以“钟王”并称。《宣示表》是钟繇的代表作之一,其笔势以中锋为主,讲究骨力,点画敦厚,笔锋多内敛不露,存隶书之余意,体势以扁态为主,结体善在方正中求变化,不作飞扬之态,而在点画参差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
皇象为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休明,官至吴代侍中及青州刺史。工
书法,有章草《急就草》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云:其章草师汉杜度,八分亚于邕,小篆入“能品”。《天发神谶碑》俗称三段碑(一说由于断裂为三,另一说原是三石相累而成),原在江苏江宁县之天禧寺,清嘉庆年间毁于火,拓本流传,共二百六十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