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15)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高3.6米,广1.29米。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乙瑛碑”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漠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既不同于古拙雄厚、以方笔见长的《张迁碑》,也不同于秀丽丰润、以圆笔见长的,它的艺术特点是用笔方圆相济、遒劲凝炼,讲究笔画的曲直、平斜以及粗细、轻重、徐疾之变化,结体端庄沉稳、法度谨严,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穿插避让、高低疏密之关系,由此形成了骨气凝重、意态爽秀、高古超逸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久享盛名的汉隶精晶之一。被前人评说为、骨肉均适,情文流畅,汉隶
书法之最。